MOA人才网

新能源 新生活 ——武威市农村能源项目建设纪实

发表于:2024-04-27 作者:MOA人才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04月27日,不见炊烟起,但闻饭菜香。4月18日,记者来到凉州区双城镇小果园村,只见干净平整的村道两旁,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农家院门外,迎春花、梨花争芳吐艳,村里一派和谐幸福的气象。 已近午饭时分,饭菜的香味飘出院落
不见炊烟起,但闻饭菜香。4月18日,记者来到凉州区双城镇小果园村,只见干净平整的村道两旁,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农家院门外,迎春花、梨花争芳吐艳,村里一派和谐幸福的气象。   已近午饭时分,饭菜的香味飘出院落,却不见有炊烟从各家烟囱升起。来到村民张快义家,庭院干干净净,厨房整整齐齐。"过去做饭满屋烟,现在生火拧开关!"说着,正在做饭的张快义拧动沼气灶开关,"用沼气做饭省事还节约,一方气七角钱,每户每天用不到两方气。一年家里的煤、电、肥、取暖可以节约几千元。"随后,他带记者到房前屋后转了转,"家里还安装了热水器,和城里人一样,想什么时候冲澡就什么时候冲,干净、卫生、方便、快捷。"   小果园村的主导产业是设施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为适应农村能源建设转型发展的需要,凉州区绿燃农民沼气专业合作社在村里建成总投资59.4万元的联户沼气工程,年可产沼气5万余立方米,产沼肥4000多吨,实现了对周边125户农户集中供气。双城镇党委书记严瑞说,2015年,小果园村又配套建设了太阳能路灯49个,推广安装太阳能热水器125台,推广省柴节煤炉125个。农村能源综合利用项目的建设,既解决了农户方便使用清洁能源的迫切需求,又解决了周边养殖场污水粪便对农村环境的污染问题,同时为周边日光温室生产无公害绿色蔬菜、水果等提供了优质的有机肥料,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良性循环发展,提高了能源的综合利用率,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过去的农村,院里粪便臭,路旁柴成堆,黑烟满屋飘,厨房不见白。2015年,武威市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科学谋划推进农村能源和农村沼气转型发展思路,在农村沼气集中供气、"进棚入园"、"三沼"综合利用、农村能源综合配套试点、后续服务体系完善和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首批1000多名农户用上了管道沼气,蓝色火焰点亮了千家万户的新希望。绿色生态的韵律与现代文明的节奏,开始交融在村民的生活中,小小的沼气不仅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而且让越来越多的农民过上了低碳新生活。   同时,武威市开展了不同形式、不同种类、不同规模的沼气集中供气试点工作,已成功建成并投入运营沼气集中供气工程2处,养殖小区集中供气工程5处。形成了武威凉州区南安新型社区楼宇化供气模式、武威柏树庄循环农业合作社自用化和武威凉州区双城镇小果园村隧道式中小型沼气集中供气模式,为全市不同区域推进沼气集中供气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典范。全年共争取沼气集中供气项目9个,总投资5027万元。全市9个大型沼气集中供气项目已完成招标7处,开工建设6处,其中5处已完成土建工程,累计拨付中央预算内建设资金900万元。   "农村新能源建设状况直接关系到能源综合利用效益。"市农村能源办公室负责人赵志平说,武威市农村沼气和配套设备基本实现了专业化施工和标准化生产,"进棚入园"模式得到社会认可,规模化沼气工程日趋成熟,建设队伍日趋壮大,"畜--沼--菜(果、药)"循环生态农业技术得到普遍应用。全市累计新增沼肥综合利用示范面积1万亩,"进棚入园"等沼气与产业结合发展模式,已成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新亮点。   为推进生态可持续发展,结合农村沼气后续服务对象由"一家一户"向沼气"进棚入园"、沼气集中供气工程转变的新变化,各县区在继续加强县级服务站、村级服务网点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整合优化现有网点资源,发展区域化服务中心,积极探索与农民种植合作社、沼气集中供气相结合的服务网点建设新模式,全市已建成县级服务站3处,区域服务网点模式6种,农村能源合作社4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