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A人才网

做足土地“大文章”——从“金穗模式”探析产业化扶贫之路系列报道一

发表于:2024-04-27 作者:MOA人才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04月27日,3月的南宁,春意正浓。隆安县那桐镇二级路两旁,大片大片的香蕉林正冒出新芽。车子行驶在路上,如蕉海泛舟。这是广西金穗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的香蕉种植基地。 创建于1996年的金穗公司已成为业界的一个传奇--其
3月的南宁,春意正浓。隆安县那桐镇二级路两旁,大片大片的香蕉林正冒出新芽。车子行驶在路上,如蕉海泛舟。这是广西金穗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的香蕉种植基地。   创建于1996年的金穗公司已成为业界的一个传奇--其用20年的时间,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发展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金穗公司发展了一个产业,带动了一方百姓致富。对当前的脱贫攻坚战而言,这是一个成功且可复制的样本。寻找"金穗模式"成功的起点,或者说可借鉴的经验,第一个要提到的就是"土地流转"。在农村,最重要的资源是土地,要助力贫困户实现精准脱贫,就必须在"土地"上做大文章。   勇做土地流转的先行者   3月18日,定典屯综合示范村的晨曦,薄雾弥漫。   清洁工卢梧春正动作麻利地清理垃圾桶,把垃圾装上拖拉机。2010年以前,卢梧春的身份还是定典屯的一位农民,当时孩子尚小,妻子有腰椎疾病,家里的42亩土地全靠他一人张罗。虽然地不少,可是管理不善和缺少劳力, 甘蔗和木薯的收成并不好。"别人家1亩地能收入1000元,我家3亩地加在一块还不到1000元。"卢梧春说。   2010年,金穗公司扩大规模,想流转他家的土地,他二话没说爽快答应。"当时租金是每亩700元,一年下来稳收3万多元,比我自己种地强多了。"卢梧春说。从地里"解放"出来,他到金穗公司应聘了清洁工,如今月入3000多元,日子越过越红火。"今年刚建好了三层的新楼房,现在已经装修好,马上就搬家了。"卢梧春笑着说。   卢梧春是定典屯村民的普通代表。到2013年,他所在的定典屯1000多亩土地已全部流转到金穗公司。   "土地流转"不是一个新鲜的词。2005年,金穗公司以每亩500元的时价,第一次大规模流转了那桐镇定江村1万多亩的土地,用于扩大香蕉种植规模。这在金穗的创业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全国的土地流转历程中,金穗公司算是先行者--2004年,国务院刚刚颁布《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与此同时,在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安徽、天津等地开始了局部或区域试验。同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要求大力发展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   20年后的今天,金穗公司通过流转的土地储备面积已达8.7万亩,涉及隆安那桐镇、城厢镇、丁当镇、乔建镇、南圩镇、古潭乡和武鸣宁武镇,其中那桐镇占6万亩左右。原本分散在隆安县农户手中的土地,经土地流转整合,得以盘活获得连片发展的机会。   农民从"不愿"到"抢着"流转   "先行者"有利有弊,利是抢得先机,弊是无章可循。邓恒定是金穗公司项目部经理,他于2001年进入公司,亲历了公司土地流转和发展壮大的过程,也亲见了这些"利"与"弊"。   "当初要流转土地,村民们都赞成吗?"我们问他。   "让村民离开土地,一下子很难适应。"邓恒定说,一开始有10%-20%的村民不理解。   2005年,邓恒定到定江村雷布屯想流转200亩的土地,50多户雷布屯村民就有6户不同意,导致出现了10多亩的"插花地"。公司最后通过置换的方式,用其他地方的10多亩土地跟村民交换,这才解决"插花地"问题。   同样的土地,以前收割的是作物,流转之后虽然收割的是"金子",但祖祖辈辈靠地吃饭的农民们,要在"金子"与"土地"之间衡量、选择,还得经过思量甚至挣扎。土地流转的难点正在于此。"把地都拿走了,我能干什么,吃什么呢?""租地的收益可能没有种地多呢。""公司如果租两年就做不下去了,我那时已经把农具都卖了,难道又要买回来?"……村民有着诸多顾虑。   "到2010年的时候,农民的观念基本都转变过来了。那时起我们去流转土地,基本没有阻力,也不会再出现'插花地'了。"邓恒定说。2012年,邓恒定到芳村流转了8000亩的土地。次年再去芳村流转5000亩,这回轮到芳村的村民"不乐意"了:"你们为什么只租一半?得把我们村的2万亩土地全租了才行!"原来,村民出租土地所得和辛辛苦苦种地的收益相比,不相上下,而且租地旱涝保收,种地还得看天吃饭。   从不愿流转到抢着流转,原因何在?邓恒定认为,最关键的是农民看到了良好的收益。"人人都会算一笔账。当地很多人种甘蔗、玉米、花生、木薯等农作物,一年到头,一亩地的纯收入也仅有几百元。还得承担看天吃饭的风险,而已经把地租出去的村民,就算什么也不干,也能稳拿一笔租金。所以,农民从'担心'变成了'期待'。"从土地流转的第一天开始,金穗金司至今未欠农民的一分钱,金穗的经济实力和公司信誉也给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   土地流转后劳动力转移增收   "不种地,我们干什么?"这是原来部分农民的顾虑。而现在,"干什么"对于从地里解放出来的农民来说,不再是"反问",而是一道多选题的答案。   "公司把当地农民的土地流转了,又会返聘当地农民打工,增加他们的收入。"邓恒定介绍,"每年公司用工旺季有两次,一次是6月、7月的抹花垫板的时候,需要人工6000人左右。一次是9月到次年的1月香蕉采收期,需要人工1万人左右,分扶蕉工、砍工、挑工、包装工等,按件计酬,一般都能日收入200元以上,很多挑工的月收入有上万元。"   走访了定典屯的村民,了解到了他们的更多选择--   在村口,35岁的方英丹在几个月前开了一家小卖部。看到示范村的游客日渐增多,她不但卖生活用品,还卖起了多肉植物。方英丹是十几年前从多方村嫁到定典屯的,她家里十几亩地流转了,坐收租金。不用料理地里的活了,她选择当小老板。她的丈夫则承包了一片香蕉地,依托金穗公司的香蕉种植技术和销售优势,发展香蕉种植。   卢栋春的女儿嫁到定典屯,他随着女儿到定典屯帮带外孙。"女儿家里的12亩地流转了,女婿就到我们定盆屯承包了30亩地种橙子,光是种橙子年入10万元没有问题。"卢栋春笑着说,"日子比原来好过多了。"   定典屯村民卢文芳,一开始对流转土地存在"看法",不愿意流转,如今他也改变了看法。"以前家里15亩地种甘蔗、花生、红薯,收入不算高,跟现在收租金差不多。现在我年纪大了,也干不动了,正好在家靠租金养老。"   22岁的定典屯村民卢明瑞今年在村里开了家汗蒸馆。"家里20多亩地流转了,不用干农活,但也不想离家去打工,就在家里做点生意。"他说,"现在村民土地都流转了,收入也高了,大家也开始注重生活质量,消费娱乐也跟城里差不多了。"   有的外出打工,有的成种植大户,有的做生意,有的成工人……村民选择不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土地流转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农民领租金+工钱的"双薪",收入明显提高。   产业化扶贫斩"穷根"   产业化扶贫是脱贫致富的重中之重。金穗集团带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实例,便是产业化扶贫的经典案例,在我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今天,值得去分析与研究。   产业化扶贫实现从单向"输血式"扶贫向提升内生动力的"造血式"扶贫转变,是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但是怎么做好产业化扶贫呢?"金穗模式"用实践告诉我们,通过以"统租分包""产业联盟"形式推动土地流转、集中经营,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最终能实现多方共赢,使脱贫能迅速、彻底并且可持续性。在这一模式中,其关键点在于:做好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以及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这也是回答产业化扶贫的问题:如何形成产业,如何发挥产业的脱贫带动作用,如何具有可持续性。也是我们采写的三篇"金穗模式"系列文章所重点阐述的问题。   "金穗模式"发展到今天,有其特殊性,但是也有着很多共识可以复制和推广。不过,复制也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效仿。产业化扶贫的实质就是为贫困地区找到一个适合发展的产业,同时要引进一个有能力拉动这个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在这两个前提基础之上,才能推动产业的发展。   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创新,才能更大地发挥产业脱贫的效益。在今天"互联网+"的时代,在总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如何用创新思维,立足当地特色资源,对接潮流大势,顺势而上,发展脱贫产业,则是我们要更深层次去思考的问题。
0